第 67章双年展上​-《大道至简》

    深秋的沪上双年展展厅,天光透过穹顶的玻璃幕墙,被切割成细碎的金片,落在一幅幅画作上。空气里飘着松节油的清苦、亚麻画布的粗粝气息,还混着观众身上淡淡的香水味——前调是柑橘的甜,后调却沉下来,像周苓画里《雨巷》的青灰瓦檐,藏着点化不开的柔。

    展厅中央的动线绕着三幅画展开。左侧是周苓的《雨巷》,竖长的画框像江南的窄巷,青灰的瓦檐用皴笔反复叠压,墨色里掺了点赭石,是被梅雨浸旧的暖;雨丝不是直线,是带着弧度的淡蓝,落在竹骨伞上时,笔尖顿了顿,竟晕出极小的水痕,像真的有雨珠顺着伞骨往下滑。画前围了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手里攥着个旧手帕,指腹反复蹭着展签:“这雨巷,跟我年轻时在苏州住的那条一模一样,连瓦檐下挂的灯笼,都是这种蒙着层雾的红。”

    右侧是陈迹的《雪原》,横宽的画框铺展开西北的辽阔。雪不是刺目的白,是掺了米黄与赭石的暖白,像清晨七点的阳光刚触到雪面,没来得及融透;赶路人的羊皮袄边缘沾着雪粒,用干笔扫出毛茸茸的质感,他手里的旱烟袋冒着淡灰的烟,烟线与雪雾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烟哪是雪——陈迹画的时候说,西北的雪是“活的”,会跟着人的呼吸暖起来,周苓当时还笑他,说“你这是把江南的柔,偷偷揉进雪原里了”。

    最惹眼的是中间的《南北渡》,是两人花了三个月磨合出的联结之作。画的左侧是《雨巷》的延伸:青石板路在画心慢慢淡去,瓦檐的墨色晕成带冰裂纹的肌理;右侧是《雪原》的呼应:雪地渐渐染上青灰,赶路人的羊皮袄边缘,多了点雨巷竹伞的淡蓝。最妙的是画中央——撑伞人的竹伞骨与赶路人的旱烟袋在半空交叉,像两只即将相握的手;雨丝与雪粒在空中碰撞,变成了带点粉的雾,把南北的天连在一起,连画框的木纹都特意选了“南楠北松”拼接,楠木的暖黄与松木的浅灰,在边框上就完成了“渡”的仪式。

    周苓站在《雨巷》旁,穿件米白的针织衫,袖口还沾着点未洗干净的赭石颜料——那是昨天最后检查画作时,不小心蹭到的。她看着观众的反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颜料块,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在画室画《雨巷》的夜晚:窗外飘着上海的冷雨,陈迹给她煮了杯热可可,杯壁上沾着可可粉,他用指尖沾了点,在她的画纸上画了个小小的雪粒:“加个雪试试?南北的雨和雪,说不定能说话。”当时她还嗔他捣乱,现在看着《南北渡》里交融的雨与雪,嘴角忍不住弯起来。

    “周苓小姐?”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歉意。周苓转头,看见张总——去年那个没打招呼就拿走她《雨巷》初稿、想低价签下她的画商。他今天穿了件深灰的西装,比上次见面时少了几分市侩,手里捧着本厚厚的牛皮纸画册,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周苓作品辑”,字迹还带着点生疏,像是练了好几遍。

    “张总。”周苓的语气很平和,没有预想中的疏离。张总却有些局促,把画册递过来,指尖在封面上蹭了蹭:“这是我让助理整理的,里面有您之前在小画展上的作品照片,还有……我去年拿走的那幅初稿的扫描件,都洗出来贴在里面了。”他翻开画册,中间一页夹着张便签,上面写着“抱歉,去年是我急功近利,只看到了作品的商业价值,没懂您画里的心意。后来在朋友的画廊看到您的《雨巷》成品,才知道您把江南的魂都画进去了”。

    周苓看着画册里的初稿扫描件——纸边还有她当时折的痕迹,画里的雨丝还很生硬,是陈迹后来陪她改了七遍,才画出现在的柔。“谢谢您的认可。”她合上册画,递还给张总,“但我目前还没想好代理的事——我想先把‘南北’的故事画完,不急着定下来。”

    “我懂,我懂。”张总连忙点头,目光落在她身后——陈迹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杯热拿铁,指尖轻轻握住周苓的手。周苓能感觉到他掌心的温度,还有常年握画笔磨出的薄茧,蹭过她的指腹时,带着熟悉的安心。陈迹对着张总笑了笑,没有多言,却把拿铁递到周苓手里,杯壁的暖透过指尖传过来,刚好驱散了展厅里的微凉。

    张总看着两人相握的手,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又带点歉意:“那我就不打扰了,这是我的名片,您想好了随时找我——这次绝对尊重您的想法,不催,不逼。”他递过名片,转身时还特意回头看了眼《南北渡》,脚步慢了些,像是在琢磨画里的雨与雪。

    “他倒比上次实在多了。”陈迹的声音在周苓耳边响起,带着点笑意。周苓抿了口拿铁,可可的甜混着咖啡的苦,像他们一起画画的日子——有争论,有磨合,却总带着暖。“其实他也不是坏人,”周苓轻声说,“只是之前太急着赚钱,忘了艺术不是商品。”

    两人正说着,展厅的另一端突然传来点小小的骚动。一个穿白衬衫的男生皱着眉,对着《南北渡》嘀咕:“这画是不是太刻意了?江南的雨和西北的雪硬凑在一起,根本不搭,像是为了‘联名’而联名。”他身边的女生也点头:“是啊,你看这雨丝和雪粒,颜色都混在一起了,反而没了各自的特点。”

    周苓的指尖顿了顿,刚想开口,就听见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年轻人,你再仔细看看画心的那根竹伞骨。”说话的是李教授——国内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头发白得像陈迹画里的雪,却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个放大镜,正站在《南北渡》前。

    男生愣了愣,凑过去看。李教授用放大镜指着画心:“你看这竹伞骨的纹理,是周苓用江南的狼毫笔,一笔笔勾出来的,带着竹的韧;再看旁边的旱烟袋,是陈迹用西北的羊毫笔,扫出来的木质感,带着松的沉。雨丝是淡蓝,雪粒是米白,可它们在中间碰到时,不是混在一起,是各自退了半步——蓝里加了点米白的暖,白里掺了点淡蓝的柔,这不是‘硬凑’,是‘让’,是彼此尊重的‘共生’。”

    他顿了顿,又指着《雨巷》的瓦檐和《雪原》的雪地:“周苓的雨巷,不是冷的,瓦檐下的灯笼带着暖;陈迹的雪原,不是寒的,赶路人的旱烟袋冒着烟。他们本来就不是在画‘南北的不同’,是在画‘南北的相通’——不管是江南的雨,还是西北的雪,裹着的都是人的念想,是对‘家’的柔。”

    男生的脸渐渐红了,挠了挠头:“教授,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懂了——刚才只看到了颜色,没看到里面的心意。”李教授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艺术这东西,急不得,得慢慢品,像喝老茶,第一口是苦,第二口才出甜。”

    周苓站在旁边,看着李教授的背影,眼眶有点发潮。她想起三个月前,两人刚构思《南北渡》时,还吵过一架——周苓想让雨丝更柔,陈迹想让雪粒更暖,谁都不让谁,最后陈迹把画纸铺在地上,拉着她一起蹲下来:“你看,江南的雨落在我手上,是凉的;西北的雪落在你手上,是暖的,咱们把凉和暖画在一起,不就是‘渡’吗?”那天他们改到凌晨三点,窗外的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月光落在画纸上,刚好照在画心交叉的竹伞骨与旱烟袋上,像给他们的“和解”盖了个章。

    “你们俩,真是难得的艺术伴侣。”李教授走过来,看着周苓和陈迹,眼神里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要么太执着于‘自我’,要么太急于‘融合’,能像你们这样,既守住自己的根,又懂得为对方退半步的,不多了。《南北渡》不是‘1+1=2’,是‘1+1=彼此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共生’。”

    陈迹握着周苓的手紧了紧,低头看她时,眼底的骄傲像揉了碎金。周苓也看着他,想起他第一次看到她的《雨巷》时,说“这画里有我没见过的江南,却让我想起了西北的雪——都是让人想慢下来的温柔”;想起他为了画好《雪原》里的赶路人,特意去西北待了半个月,晒得黢黑回来,却笑着说“终于知道羊皮袄沾雪是什么感觉了”。

    展厅的人流渐渐散去,天也暗了下来。工作人员开始调暗射灯,只留下照在画作上的暖光。陈迹牵着周苓,走到《南北渡》前,指尖轻轻划过展签上“周苓、陈迹合作”的字样,然后慢慢低头,在她的额头印下一个轻吻——带着点松节油的清苦,又带着拿铁的暖。

    “我说过,你的画会被人看见的。”他的声音很轻,却像落在心尖的雨,柔得发颤,“不只是《雨巷》,还有我们一起画的《南北渡》,以后的《东西风》,所有关于‘我们’的故事,都会被人看见。”

    周苓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松节油味,看着《南北渡》里交融的雨与雪,突然觉得,双年展的意义不止是作品被认可,更是让她确认,原来真的有人能懂她画里的江南,能陪她把南北的故事画下去。展厅里很静,只有画笔轻擦画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是个学生还在临摹《南北渡》的过渡色,一笔笔,像在续写他们未完的故事。

    晚风从展厅的窗户吹进来,带着点深秋的凉,却吹不散怀里的暖。周苓握着陈迹的手,指尖在他掌心轻轻画了个小小的“雨巷”,陈迹也回握她,在她掌心画了个小小的“雪原”。他们都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以后还有无数个“南北渡”,无数个“彼此更好的自己”,在墨色与色彩的交融里,在艺术与爱情的共生里,慢慢铺展,直到把所有温柔的故事,都画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