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时,李胜炎指着望月阁东墙上的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图》壁画,连连称赞,叹观止矣。李羽申应声点头,说这幅《富春山居图》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为其师弟郑樗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可惜眼前的这幅不是黄公望的真迹,如此倒显得有些美中不足。相叶清闻言,当场驳道:“说得轻巧,《富春山居图》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宝级文物,前半卷剩山图被浙jiang博物馆收藏,后半卷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你居然想在这儿看黄公望的真迹,亏你想的出来。” 被相叶清说了一顿,李羽申不敢再胡乱说话,而是站在一旁静静欣赏着这这幅《富春山居图》,虽然是赝品,但是与原图一般无二,极具可观性,该图以位于浙江地区的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其内容约占百分之八十为桐庐境内富春江景色,余下的百分之二十,则是富阳景色,有着“画中之兰亭”的美誉。 《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一种横卷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视野,构造出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种从平面上不断进行延伸的构图方式,在画面上,画家进行了山水的层次感设计,山的前后是一种由近到远的排列,在构图方式上给予了前后景物的一种有效联系,在天地之间,所有的景象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白之处显现出空间的实感性,同时凸显了无画的地方,也是一种妙境的特点。 在整幅画中,可以看到黄公望先生在绘画布局、形象安排、空间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独特观点,在绘画构图中,黄公望采用了阔远的方式实现了绘画构图上的转变,在山水画中元代的四家所采用的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法,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析,显现出画面的阔大之意,给观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富春山居图》中,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浓淡朦胧的横点,描写丛林用变化了的”米点皴“法,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苍茫茫,远山高峰远树穿插淡墨小竖点,上细下粗,似点非点,似树非树,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 闭上眼睛,李羽申仿佛能够感受到黄公望在画这幅《富春山居图》时的意境,作为一个酷爱文学艺术方面等知识的人,十大传世名画他都有过研究,其中还包括一些更加偏门的东西。 不光是李羽申喜欢研究这些,素来以身手矫健著称的李胜炎,同样对这些东西有着极深的兴趣。 小时候的李胜炎本是一个特别调皮爱动的孩子,父亲觉得他兴许是块练武的好材料,于是安排他到战友郭新的武馆,进行正规性的武术学习。 说起郭新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八岁时在佛山偶遇一位武术名家,后拜其为师,习得一身好武艺,长大以后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应该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于是选择了去当兵,后来加入了雄鹰特种部队,据说里面的任何一个特种兵,都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每天训练的主要项目就是格斗,所以说这种特种部队最注重的是士兵们的体力训练,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特种侦察。 李胜炎的父亲,同样是雄鹰特种部队里面的成员,唯一不同的是,他在雄鹰部队里面的表现很一般,远不像郭新那么耀眼,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很好。用李胜炎父亲的话来说,郭新属于雄鹰特种部队里面的兵王,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特种侦查,没有人能够覆盖他的光芒,就像是一个神话,在雄鹰特种部队里面,一直都是为人敬仰的楷模。 退役之后的郭新,听从了李胜炎父亲的建议,从此在省城定居下来,后来开了一家武馆,传授了将近二十年的武艺,直到前几年方才放弃传教,跑到南城区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