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梅里美式-《文艺界奇葩》


    第(2/3)页

    “嗨,不用解释,不用谦虚,我们能够理解。”看到庄言懵着,马寅初笑道,而后他又对梁启超说,“卓如,既然子言自己不开口,那就劳你给我们说说,为什么他会想到这个梅里美式双层结构?”

    梁启超没有推诿,“那我就充当一次解说员来说一下,说到双层叙述结构,肯定是绕不开梅里美的。而要说到梅里美为什么会创造这种双层叙述结构,完全是跟他的出身有关系。”

    “在说他的出身之前,我们应该要知道一点,那就是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是难以隔断的,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隔断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都清楚,这基本是做不到的。”

    “而梅里美在漫长的旅游过程中,就渐渐地悟出了这种双层叙述结构,在这种双层叙事结构中,不论是第一叙述者,还是第二叙述者,他们都无法做到全知全能视角。要想让故事推进,就必须以第二叙述者的感官变化来发展……”

    梁启超说了大概有十几分钟,不过倒也句句扣题,并不显得冗长繁琐。只不过庄言知道,这是因为现在的人对于文学技巧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不然梁启超至少能够省下来一半的时间。

    因为有些梁启超要解释一两分钟的东西,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就行了。

    至少庄言以前翻过热奈特的“叙述视角”,里面提到了外视角,内视角以及全知视角。还有其他一大堆的专业术语,都是多年研究最后总结出来的东西。

    可惜庄言看这类书都是浅尝辄止,不然要是把这些专业术语都背下来,在这个世界出一本书,那可比前身买的那些乱七八糟教人写作的书要高大上几百倍。

    说到最后,梁启超总结道:“正是子言要割舍这种自身与作品的关联,所以想要选择这种双层叙述结构,这样一来,就会让人们发现不了故事是假的。”

    梁启超说完,其他人就笑着鼓起掌来,马寅初笑道:“卓如侃侃而谈,说得十分有道理,不过我倒觉得子言现在说起双层叙述结构没有必要,因为《活着》的第一人称视角已经做得几近完美,如果不是故事本身离现实世界太远,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认为《活着》是一个真实故事。”

    庄言笑着摇了摇头,让人分辨不出来他想表达什么。其实他是想说,《活着》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真实故事,他在梦中跟福贵一起把里面的故事都经历了一遍。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福贵本人写的,这样都不真实,那怎样才能算是真实?

    这时于海忽然一拍额头说道:“唉,我们刚才不是在说《边城》的开头嘛,怎么又说到什么双层叙述结构了?这《边城》也不是双层叙述结构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