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过河抗日-《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2/3)页
“所用绳索有多粗?”“少说也有两寸。”
“木桩可曾牢固?”“河岸边都是沙土,并不牢固,全都拽入河中。”
回来的路上,陈海松问老者:“这里摆渡兴旺,船只不少,一次可以集中多少?”
“大摆船只有3艘一次可渡百人,摆船两岸能有五六十只,一次也就能送一二十人。”
“县城附近黄河最宽处有多少?最窄处商将军修桥处我看也有40丈吧?”
“将军好眼力,那里的确是40丈,最宽处在下游有80丈,只是岸边就是山坡,没有平地,很难施工啊。”
回到渡口,几支勘测组正好赶回,大家展开各自绘制的简图,报告自己选定的位置,各组都是沿河走了一个来回,按照陈海松给出的条件,不约而同地选在上游城边一片水流平坦、河岸宽阔,两岸都种有高大树林的地方。刚才回来的路上,陈海松也中意这里,向老者打听这里叫槐树坪。
与老者告辞后,一行人又来到槐树坪,详细测量计算了一番,绘制出图样,测算出河面宽160米,用船50只,每船相隔一米,以畅水流。中间用方木相连,方木上铺设木板。需用3寸粗缆绳2根800米,木料木板、长钉若干。随行的吴堡城官员带领技术干部进城收集、定制造桥材料。
陈海松进城与县长商量调用民间摆船进行改装,并进行演练的事情。县长有些为难,说船家以船为生,不好绝人财路,坏人饭碗。陈海松承诺不会损坏摆船,只做局部修改,大军过后,拆桥还船,所拆木料补偿给船家。
勉强同意的县长带陈海松再次来到渡口,派人去叫对岸镇长、两岸各家船老大过来议事。等了半个多时,人来齐后县长说了军方的计划,讲明这是军务,必须配合。
陈海松则起身向各位船家拱手为礼,“各位都是水上讨生活的,船是你们的命根子,我军只是途经贵地,却要惊扰你们的生活,实在是出于无奈。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平津、正在攻打张家口、大同,很快就会攻入山西。
救兵如救火,如果不能阻挡住敌人,日寇就有可能打到黄河岸边。支援我军过河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侵害,家人不受伤害。所以恳请各位船家为国家出力,为自己积福,耽搁三天生意,帮助我军建好浮桥。转运物资后,原船奉还并赠送木料相谢。”
那位老者起身问道:“修桥极其耗时,岂是三日可行。”
陈海松信心十足地承诺到:“我军有新式造桥之法,诸位今日交船,明日改装,后日桥成,大后日就可拆桥还船。我军说到做到,绝不欺瞒大家。”
那老者与众人一番商议慨然答道:“大军过河驱逐倭寇,哦等愿意配合,些许损失不在话下,只是很想看看陈将军如何在三天内建好此桥。”
陈海松见大家愿意借船很高兴,再次向大家拱手相谢:“抗日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打仗离不开民众的支持,造浮桥更需要船家的辅助,造桥过程中还请各位船家在船上撑船配合,不过要听从我军统一号令和指挥,不得擅自行动。明日大家前往槐树坪两岸帮助木匠加固船只、安放支架,下午帮忙撑船排列顺序,做一次演练,后天咱们正式造桥。”
26日槐树坪河滩上,经过两天准备的教导师工兵营、**旅工兵连的战士们分散在征用的两条大船、50条船上已经清点完携带的物资,各就各位。随着各条船上红旗举起,站在河边的陈海松对工兵营长说了句:“开始吧。”工兵营长拔起身边的大红旗,用力挥舞了几下。
建桥点上游两条征用的民用渡船从两岸相对出发,在船工帮助下向对岸漂流而去。各自拖着一条拴在岸边柳树林里的长长的粗绳驶向对岸预定地点。几十名工兵抱着手脖粗的长长的缆绳边拽紧边随船放绳。十几个船家或划桨或撑船控制着船只向对岸红旗处驶来,终于顺利抵达河边。
战士们跳下船头,拖起粗绳拉到河边柳树林里,在提前标定好的几颗粗壮大柳树身上绕了一圈套在绞盘上,几个工兵转动绞盘,粗重的缆绳渐渐从河中被拽起,悬垂在河面上。两绳相隔七米被拽紧系牢。
两岸负责控制缆绳的工兵摇动红旗,报告指挥部缆绳已被拴牢。工兵营长再次摇动红旗,上游两岸等候已久的40艘木船依次驶离河岸,按昨天演练时规定的位置序列划向河心,班长们大声指挥着水手用长篙控制着航向,工兵们反向挥动工兵锹,控制船减速对准悬垂在河面上的粗绳上每隔四米一个的红色漆点。近了,两名战士放下锹站在船头伸出双手,抓住缆绳让船停下,合力将两条粗绳分别固定在船头船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