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收徒-《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3/3)页

    原来是这样,自己不经意间的疏忽给他心里形成了失落,注释道:“是误会了,目前青黄不接,很多村镇开始断粮。我途经此地很关注这件事,就到村里各家实地看看,听说你家是本村富户自然不会饿肚子就没去,到让你产生了别的想法,实在是疏忽了。”

    “这就让小民放心了,那小民就回去准备些酒菜恭迎将军光顾。”不是有意冷落常家就好,那就顺势和谐一下感情呗。

    “酒菜就不必了,我们**干部生活一向俭朴,部队也有规定不许扰民,请常先生理解成全。既然来了咱们就在这谈吧,也不用上门打搅了。”

    “不,不,不!还请长官一定来家里一趟,否则街坊四邻难免非议。”

    “既然这样,也好。我就补救一下替你挽回影响。现在就走,饭就不在你那吃了。”

    “好,好。只需长官去都随长官的意。”说着起身带路。

    老村并不大,过了大街转了两个小巷就到了旧村中间的常家大院。不高的门楼,干打垒的土墙,两进的庭院干净整洁栽着几棵苹果树,一侧的牲口圈里拴着三匹马,没有丫鬟仆人,让陈海松感到常家明是个勤俭持家、精明强干、略显吝啬的人。

    长官进了门让常家明感到倍有面子,连忙迎进堂屋落座,招待儿子出来倒茶。陈海松大方地在太师椅上坐下,欣赏着屋里洁净朴素的摆设以及中堂上挂着的对联:“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不由得点点头。

    品了口茶,请主人坐下,开口说:“常先生诗书传家,挣下这般家业不容易呀。”

    “长官明鉴,常家原来是扬州大户,曾祖上遭遇洪杨之变,一路北迁,先到山东受地方盘剥家业拼嘡光了,我父亲在光绪13年为振兴家业毅然跟着别人闯关东。历尽艰苦在这山河屯垦荒落户,父亲忠厚、肯吃苦,慢慢有了些积蓄、置了房子买了地。光绪18年返回山东迎娶了我的母亲,带着全家来东北继续创业。

    随着我们兄弟出生,年老的祖父就开始按照扬州时家族制定的族规对我们进行诗书礼义教育,此后我们不断秉持这个保守,克勤克俭、守礼守义。常家今天的家业是三代人血汗凝成的,没有巧取豪夺、没有为富不仁、没有欺压乡邻、没有投靠鬼子,每一块田地、每一块大洋都是清白的,是用汗水换来的!”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起来。

    !@#

    字电子书免费下载<!结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