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治国理念-《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2/3)页
八路军没有钱但愿意为国家保护这些宝贵的人才,我看不行就把这些工厂都接到包头、张掖去,至少我会让他们住进砖瓦房、吃上三顿饱饭,孩子可以上学、家属得到安置。”
何应钦主管兵工署,陈海松连篇累牍地指责兵工署简直就是抽他的脸。阴沉着脸说:“陈将军这么说就不客观了,你怎么知道政府没有同情心、责任心,我们愿意看着他们住草棚吃野菜吗?不都是因为内迁学校、工厂、民众太多吗?国家贫穷心有余力不足嘛!”
陈海松丝毫不给这个国府大佬面子,用比何应钦脸色还难看的表情气乎乎地说:“国府不宽裕,我们都知道,可就那点有限的资金做了多少看得见的实事?学校学校复不了课,工厂工厂开不了工,民众民众得不到安置,征兵征得鸡飞狗跳,这不是政府的责任吗?”
陈布雷见两边火药味越来越浓,担心这么争下去影响今后的合作,忙说:“海松,抗战遽起,头绪繁多,政府撤退、人事混乱,顶过了今年就会好转的。目前政府正在全力救助河南灾区,给数百万人发放救济、安置流亡灾民,人手不足嘛。”
一提到河南灾民陈海松噌的一下站起身来,走到闷头生闷气的蒋介石面前说:“委座,黄河决口从军事意义上讲很应该,不提前通知下游民众也可以理解,可事后救灾的敷衍与黑暗实在让海松痛心疾首。
河南人民为国家大局毁弃了家园、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国府拨发了数亿救灾款、国内外捐助了数亿善款,结果依然是饿殍遍地、尸横四野,除了前往归绥、河西的百万难民有了安身之所,其他人还在扒树皮、吃野果,偶尔有个粥棚也是陈粮霉谷难以下咽。政府不该去科学合理地组织吗?政府官员们都在干些什么?
委座,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国民服务的机构,人民在遭受苦难,政府有义务救助他们。让他们得到安置、得到抚慰,在政府组织下为抗日出力。可是海松没有看到政府的影子、民众没有感受到国家的关怀,我们还怎么指望民众热爱这个国家、服从政府的领导!”
周副主席没想到陈海松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国民政府。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国共两党尖锐的思想冲突,造成国民党高层对**的不满,进而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运作。他连忙起身,把情绪激动的陈海松拉回椅子上坐下。对面色阴沉的蒋介石说:“委员长,海松长期接触那些饥寒交迫的难民,难免心情悲愤。
他并不是拿这些事攻击政府,攻击委座,只是感到一些部门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没有尽到管理国家的责任。不过恩来也认为内迁的大学难以复课、工厂难以复工、民众找不到事做、无处安身、难以谋生。后方生产停顿、交通不畅,诸如此类都说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实需要反思!”
何应钦见周副主席不想激化矛盾,不免来了精神,想想被个黄口孺子抢白了半天,阴阳怪气地说:“咱们都是吃干饭的,反思也没用?这么大的个国家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打了场胜仗就开始指手画脚了。你倒是给我们指条路子出来呀?”
下定决心要在武汉失守前指出国民党政治软弱、经济疲敝、军事落后种种弊端。哪怕无法改变也要引起重视的陈海松毫不理会周副主席的眼色,又一次跳起来:“路子有的是、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有人没私心、肯吃苦、有担当,深入到难民中与他们同甘共苦。
在四川、汉中、云南建立若干个安置区,把内迁民众集中起来,用好政府资助。组织大家自己动手,发动乡绅、工商业者捐助。尽快复课、复工,组织身体强健者修建房屋、水渠、后方公路。开采矿产、发展工业,开荒种地、增产粮食。妇女老人纺线织布制作军鞋,还会饿死人吗?还会有抢劫发生吗?这样做很难吗?”
周至柔实在受不了这个比自己还小15岁的**当着委座的面戳国民党的脊梁骨,跳出来辩护说:“你当那是小孩过家家呀,数千万人要安置要吃饭,资金要多少、民夫要多少?你算过吗?全都是些好事懒做、游手好闲的刁民,你倒是做一个安置点给我看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