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重大建议-《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2/3)页

    斯大林通过远东战役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表现出极大地担忧,而陈海松认为主要是火力不够凶猛、自动武器数量偏少无法遏制鬼子步兵的猪突进攻,应该更多的列装冲锋枪、机枪。而面对机械化水平更高的德队需要组建更多的坦克集群、反坦克武器和对地攻击机。

    这一观点和朱可夫上将的建议很相似,不过布琼尼、伏罗希洛夫等骑兵出身的老布尔什维克们依然认为骑兵是战场主要的突击力量,缺乏步兵、骑兵保护的坦克孤立地深入战场将是灾难性的,坦克只应该是辅助步兵、骑兵进攻的次要支援力量。

    因此苏联军队已经撤消了几年前组建的6个机械化军的编制,把坦克部队以团、营为单位分散配属给步兵师、骑兵师,只是在几个特别军里保留了若干个坦克旅。

    陈海松坦言自己来自落后的东方对坦克作战并不精通,不过日本军队数个坦克旅团在中国战场上显示出很强的攻击能力,让装备低劣的部队吃尽了苦头。其缺点是装甲太薄、使用汽油发动机易燃烧,与之相似的苏军坦克应作出修改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包头第二兵工厂正在研制使用柴油作动力、装甲在50mm以上、火炮口径在75mm以上、行驶速度35公里以上的中型坦克,以及口径105mm的无后坐力反坦克炮、装药一公斤以上的反坦克地雷,欢迎苏联同志参与研究,双方共同生产、检测、试用、改进、装备。

    斯大林知道以陈海松的精明不会无偿提供这些设计资料的,资金、设备是少不了的。其实苏联科研部门也做了这些武器的预研,可是大量反动贵族、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帝国主义间谍的存在延误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同志的努力弥补了这方面的损失。

    他对中国同志加强军工研究表示赞赏,苏联面临法西斯国家的威胁已经无法大规模向中国提供更多的装备物资,中国政府和民主政府要立足于自身加大生产规模,苏联政府可以派出专家、提供设备参与研究,并在中国战场检验其性能,好的话带回图纸组织生产,。

    对于陈海松提出由于国内敌后根据地规模日渐扩大,干部尤其是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干部缺乏正在制约中国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希望把中国在苏联学习的干部全部派回国参加国内的抗日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的提议他表示赞同。

    对把高级干部子女和国民党左派官员的子女也送回国表示很不理解,他觉得苏联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为中国者解决后顾之忧,这些孩子在苏联受到了很好的照顾。

    陈海松可是知道苏联自己正面临物资紧缺,所有干部及其子女都是配给制,黑面包、土豆都很紧张条件很艰苦,战争开始以后他们的境遇将更加艰难,还是趁早送回去比较好。

    张掖的中国科学院、河西大学、酒泉的冶金学院、石油学院、西安的社会科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校、农林大学、正在筹建的长安大学、包头的工学院、地质学院、航空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通讯学校一点不比苏联人的差,生活条件却要好很多。

    他解释说中国奉行党内民主、无论职务高低一律平等,更提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允许利用职务为个人为家属谋取私利享受特权,把子女送到苏联享受般美好的生活,难免会引起党内外的猜疑。 浴火重生西路军366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