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下)-《土佐之梦》


    第(2/3)页

    “是。小人一定尽力。”众役人纷纷回答着,役所里的气氛一时间非常的热烈……

    走出银座役所,我笑着对丹羽长秀叹道:“真是,一晃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是啊”丹羽长秀也长出了一口气,“好在事情终于都有了结果,没有辜负主公的期望。”

    “接下来,只需要在撰钱屋中增加银货的兑换业务,差不多就可以向主公交待了吧……”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银货,丫的纯度鉴定实在太麻烦了而且,日本的石见、生野、对马、因幡等几大银山基本都在关西,尤其是其中的石见银山,当前产量达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供给了全日本的七成白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银矿都属于和织田家长期敌对的毛利家,如果鼓励白银流通,在促进商业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畿内向毛利家输血的力度,对于将来的山阴山阳攻略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可是,总不能因噎废食,在这上面信长的做法是对的。之前规范货币的法令引起了不便,他也没有简单粗暴的将之废除,而是让我和丹羽长秀解决,不然也没有现在的金座、银座和大判座了——那些本应该是十几二十多年后出现的。

    很显然,我在永禄二年提前建议布的撰钱令,碰上勇于革的信长,就大大加了日本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

    考虑一番之后,我采取了江户时代初期的数字,将黄金、白银和永乐钱的兑换比率设为1两黄金兑换4匁白银或1贯永乐钱的水平。当时日本的甲斐金山已经枯竭,黄金供应减少,采取了这个兑换比率,而现在黄金供应尚且十分充足,采取这个比率的话,对于毛利家就已经是一种压制。

    这个时代的货币单位,有两套计量系统。一种是在大化革时期,随着开元通宝等渡来钱从中国传来的,小单位叫做“匁”,是“泉”字的草书体,通中国的“钱”字,就是一枚铜钱的重量,大约是375克。在“匁”之上的是“两”,然后是“斤”和“贯”,1贯等于625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匁,所以1贯就等于1匁,合公制的375千克。

    这套单位不仅运用在银、铜的计量,也作为重量计量系统广泛的运用在其余方面,但是各地的基准会有所差别。例如我的基准,就是以六十四枚高品相的永乐钱为筹,利用天平两分法选出的那枚质量居中的永乐钱,按照后世日本的永乐钱测量统计数据,其质量应该是略低于38克,和375克的标准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一套计量系统,是日本本土展起来的,初用于药材等,后来也用于黄金和白银的计量。这套单位采取四进制,高单位是“两”,1两等于4分,1分等于4朱,1朱等于4糸目,早系统采取这套单位的人,是甲斐的武田信玄,他开采的甲州金,全部采取这套计量方式,等到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因为敬仰信玄,就全盘继承了过来。

    可是,关于金银的“两”和银铜的“匁”之间的兑换比率,各地同样不一致。京都的比率称为京目,前些年是1两等于45匁,现在是1比44,;其余地方的比率统称田舍目,例如在信玄那就是1比4的比率。关西的比率是1比43,这也是石见银的比率,而且由于银可以同时采取两种计量方式,所以1两银可以是43匁,也可以是1匁,如果不特别说明,很容易引起混乱,江户时代的一幕滑稽能剧中,就描述了某人在京都烟柳街挨宰的事。

    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我特地规定,银货的单位固定使用贯两制,1两银等于1匁(375克);金货则依然采用两朱制,一两金等于44匁5克)。

    同时,趁着这个机会,我在全领内推行了“尺贯法”,对距离、地积、体积、质量等度量衡进行统一的规定,以官方的强制命令方式,将各地标准不一的度量衡和度量衡具统一起来,方便在全领内使用和进行裁决。

    这项法令早在三重町实行,用来规范町众的买卖交易,为此我在撰钱屋专门保存了一套标准的度量衡具,作为町中枡屋、秤屋等的生产执行标准,如果町众交易时生争端,可以通过撰钱屋来仲裁,由无理方支付仲裁费用,并向对方追加赔偿。后来,这项法令推行到了我的全部领地,从各郡城到各奉行所、撰钱屋,都设置了标准度量衡具,我本人分割知行、大小领主征收年贡,町众们买卖交易,都能够依着这些标准进行。

    有了现成的仲裁标准,自然要有相应的仲裁条文。为此我又抛出了“市易法”,以织田家城町总奉行的身份,提请信长批准在全领内施行。这项法令的前身是我在三重町实行的“吉良家市易二十一箇条”,经过七八年的实施,又6续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今已经非常完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