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才是其中关键所在! 朱棣看着登上高台的小太孙,亲手为他举行了册封典礼。 台下观礼的群臣见状,那自然是高兴而欣慰的。 因为皇帝陛下册封了太孙,这对大明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储君是国本,更能安定人心。 比如永乐皇帝陛下突然驾崩了,那还有太子朱高炽,可以顺理成章地即位称帝,大家又有了主心骨,不会因为国无储君而陷入大乱。 而太孙的意义就在于,就算太子爷不幸没了,那还有太孙在呢!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或者钦定皇帝,这样一来自然不会再有人动小心思什么之类的,大明王朝的帝王权力交接将会稳固无比。 唯独只有太资源吗神情复杂,既高兴又幽怨。 高兴的是,他儿子做了太孙,那他这个太子就稳得不能再稳了。 但大胖胖一直都觉得,这是自己父皇对自己颇为失望,觉得自己这个号练废了,所以才会提前册立孙子为储君,准备亲手着重培养,重新练号啊这是! 事实上,朱棣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基于李弘壁先前的所作所为。 李弘壁之前讲解海权思想的时候,还着重问了一下皇孙朱瞻基听明白了没有,这一点朱棣那可是亲眼目睹的。 为什么弘壁不问太子呢? 因为太子是个文人,自幼进学修德饱读诗书,问他也是等同于白问! 说句不好听的,太子活了大半辈子,早就习惯了儒家思想,也根本不可能临时改变,这才是朱棣真正担心的地方。 因为这位雄才伟略的永乐大帝,哪里看不明白,李弘壁早就对腐朽儒学极其不满了,说不定接下来这个妖孽奇才就会对腐朽儒学动手! 那么,他与太子朱高炽之间,因为理念不合而爆发矛盾,这也是迟早的事情! 再加上太子一向优柔寡断,身旁又聚集着大量文臣缙绅,他很难接受李弘壁的思想主张,比如这对待倭国的殖民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比起来简直就是大相庭径! 正因为此事,朱棣才下定了决心,决定册封朱瞻基为太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