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弘壁却是轻笑了一声,道:“陛下,恩师,难道你们忘了我曾经是国子监的教导主任吗?” 此话一出,朱棣和姚广孝顿时傻眼,随即哑然失笑。 他们真是忘了,这兔崽子以前可真是厉害得很,永乐朝的第一次科举大考,经李弘壁调教培养的国子监学子,可是硬生生地霸榜了整个科举大考! 就连朱勇、丘松、顾兴祖这些勋贵子弟,都他娘地生生干进了前十! 换句话说,李弘壁这才学水平,调教科学门徒参加科考,那是再也轻松不过的事情! “擅自改动科考内容,不但会引起天下沸腾,更会失去士林之心,这不是合适的办法。” “所以我们干脆就不改了,反正科学门徒大多出自海军学院,一起学习程朱经典也不是什么难事,大不了临近科考时突击一下……” 朱棣和姚广孝面面相觑,最后都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倒是忘记了这一茬,简直就是多费心思。 不过李弘壁接下来这句话,却是让他们眉头紧锁。 “科学门徒确实不用担心,但是匠人制度却必须要改了。” “国朝必须给匠人提供一条入朝为官的道路!” 朱棣和姚广孝二人愣在了原地,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那些地位卑贱的匠人,让他们入朝为官? 这可能吗? 想要做官,只能通过科举。 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是朝廷的规矩,也是限制工匠与商贾的枷锁。 “这人生呐,从来没有公平可言,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分成三六九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祖祖辈辈都会是这样。” “那些匠人,因为祖上是匠户,所以他们一出生也是匠户,父死子继,役皆永充!” “全家老幼都要参加生产,而且世代相继,地位低微卑贱不说,收入还低得可怜,除了官府发给的微薄工钱和偶尔赏赐的衣物之外,根本就没有其它收入。” “即便如此,那些工钱和衣物,还会被他人贪墨,最终落得个饥寒交迫,只能去典卖子女给他人为奴为婢的下场!” 李弘壁是沉声带:“当初我曾经告诉这些匠人们,想给他们开创出一条晋升之路,可是他们却说,自己这些卑贱的东西,现在能够吃饱穿暖,甚至还能存钱娶一房媳妇儿,这些都是朝廷的大恩大德,他们从不敢忘,他们已经知足了,不需要去做什么官,更不能去做那什么官!” 李弘壁语气低沉。 第(2/3)页